实验室里的考古学者:科技揭晓古人做奶酪、画
破碎的古代陶器残片、炭化的青铜器内壁残渣、一根深褐色的小尖棒……这些在公众眼里可能不值钱的东西,都是杨益民眼中的“宝贝”。他通过仪器,对这些古代有机物残留进行分析,还原出一幕幕有声有色的古代生活风貌。
杨益民在实验室里工作。新京报记者 彭冲 摄
文 | 新京报见习记者 彭冲
编辑丨左燕燕 校对 | 卢茜
?本文约3819字 阅读约7分钟
因解答“窖藏”2000多年的药酒是否能喝,43岁的杨益民走进公众视野。
他是一名考古学者。和人们印象中不同的是,杨益民很少发掘古墓,却常穿着白大褂,戴上手套、口罩和护目镜,走进满是试管、化学溶剂和精密仪器的实验室。
破碎的古代陶器残片、炭化的青铜器内壁残渣、一根深褐色的小尖棒……这些在公众眼里可能不值钱的东西,都是杨益民眼中的“宝贝”。他通过仪器,对这些古代有机物残留进行分析,还原出一幕幕有声有色的古代生活风貌。
工作15年来,杨益民检测过的文物已有1000多件,他曾发现3000多年前的奶酪实物、古代女性在面部进行红色彩绘的工具、古人吸食大麻的木制容器……
看似枯燥的科技考古,对于杨益民来说,却是充实有趣的,是在一间间设施现代的实验室里,穿越时光、和古人对话。
古代药酒和大麻
“出土的容器内壁,藏着不少秘密”
生活中,杨益民对事物的成分很敏感。“看到一个东西,我就会不自觉地分析它的成分,比如玻璃成分、重金属含量,食品的话也会比较关注脂肪含量、蛋白质含量。”
这种习惯来自于他的工作。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教授,他带领的课题组专攻古代有机残留物(如食品、药品、化妆品等)分析。
今年5月,杨益民接到新的任务,河南省三门峡后川村的一处西汉墓的陪葬品中,有一个天鹅造型的青铜壶,里面存放着3000多毫升、6斤多重的液体。
三门峡文物考古研究所业务室主任燕飞曾提到,刚开始,他们不清楚壶内的液体到底是什么,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古代液体,必须交由专业的检测人员。
杨益民带着手套、塑料滴管等常见的取样设备,动身去河南取样。用几支塑料离心管装取了三四十毫升样品后,他飞回了北京。“当时也不是特别激动,因为也有地下水渗漏的可能性。”
通过对液体中的浑浊物进行提取和碳14测年,杨益民确定,这是来自公元前3世纪的古酒;再通过有机分析和电子显微镜分析,他检测到了酒石酸等与酒相关的微量有机酸,液体中还发现了头发灰、植物灰等有助于消炎、止血的成分。
“我们认为是药酒,从古书上来讲是这样的,液体成分和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方书《五十二病方》记载的药酒成分相符。”考古中发现液体的情况比较少见,这个检测结果让杨益民很激动,如今,他还在进一步分析这壶药酒的制作工艺等信息。
天鹅造型的青铜壶和倒入玻璃容器中的药酒。受访者供图
至于这壶“窖藏”了2000多年的酒是否能喝,杨益民认为,药酒因酒精已经挥发,所以没有任何气味。虽然没有检测到有害的有机成分,但因为在青铜容器内保存了太久,酒内铅、铜等重金属含量较高,“硬要喝的话对身体会有害。”
十多年前,杨益民也曾做过酒相关的检测。
一个青铜酒器内壁上,贴附着很薄的一层黑色残渣,“因为埋在地下很久了,自然炭化了。”他在残渣中检测出了一些酒的标记物。
但当时的检测方式还是比较简单。如今,科技考古有了明显的进步。“一个是手段的多样性,以前我们可能只用一种方式,现在我们会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分析,比如红外、液相色谱-质谱联用、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等。再一个是仪器本身也在进步。”
出土的容器内壁,藏着不少秘密。杨益民还鉴定过一个内壁漆黑的木制容器,原来是古人吸食大麻的工具,“石头烧热后,放进去,再加入大麻,石头的热度让大麻焚烧,就把内壁熏黑了。”
靠着内壁上附着的黑色炭化层和石头上残留的物质,杨益民再现了公元前500年、古人吸食大麻的场景:木制容器被放在地上,大麻烟雾在空气中缭绕。
上一篇:致敬核酸检测实验室的幕后英雄
下一篇:没有了